
保存了因火炎山馬尾松遭受松材線蟲而幾乎滅絕的生態危機。其間歷經數年失敗的經驗,在平地(海拔高度30米)成長的松樹,已經可以適應台灣本土平地氣候、土壤環境。
未來在推廣行道樹移植上的技術如果能夠加以改變硬梆梆的道路行道樹發包合約規範,推廣行道樹種植火炎山赤松優美的道路景觀是前景可待的!
火炎山馬尾松
的過程史概述如下。位於後龍溪與大安溪之間的苗栗丘陵,南北長約28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丘陵最高峰即海拔高度約602公尺的火炎山。火炎山座落於苗栗丘陵南端,而丘陵自北往南,於南端挺升,導致西南氣流上升而溫度卻下降,因而形成多雲霧且溼度高的濃霧區;東北季風的冷氣雲帶,亦常終止於三義附近,因而火炎山區歷來常被視為南部與北部的氣候分界。
1987年6月,農委會委託調查的「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生態之研究報告」出爐,報告指出,火炎山的馬尾松族群殆為1949年森林大火之後,殘存母樹天然下種而形成,由年輪推算,1987年之際,馬尾松以30年樹齡為多。
1996年
經靜宜大學生態所調查證實,火炎山馬尾松已經幾近滅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